时事评论

安倍走后,日本又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作者:项昊宇|时间:2022-07-26|责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7月8日在奈良县奈良市街头演讲时遭枪击,后不治身亡,终年67岁。
  作为日本宪政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注定会在日本政治史上留下浓重印记,其“政治遗产”也将长久影响日本内外政策走向。充满争议的一代政治强人骤然陨落,背后隐现的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困境。
  多面政客——安倍的功过是非
  出身世家、平步青云、东山再起、右翼舵主、八面玲珑、强势专横……种种词语都不足以概括安倍复杂的个人特质和人生轨迹。在政治光谱中,安倍无疑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右翼政治人物。以“修宪强军”来摆脱“战败国”束缚,重振日本的大国地位,是安倍孜孜以求的政治执念。
  他视反省日本侵略历史为“自虐史观”,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在编号为“731”的战机上摆拍。在现实政治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可以放低身段,甚至委曲求全;为了推介东京奥运,他也可以变身“超级马里奥”现身里约奥运会。
  安倍殒命于街头刺杀,给他的政治生涯增添了传奇悲情色彩。日本举国哀悼,国际社会也反应强烈,安倍似乎已经锁定了“日本战后最杰出政治家”(麻生太郎悼词)的地位。但这些都不会改变安倍在日本国内外的巨大争议,而对于他的“政治遗产”,同样褒贬不一。
  安倍的一些政策手段大胆激进。其任内推行主打超级量宽的“安倍经济学”激活金融市场活力,凭借所谓“印太战略”在一些国家间左右逢源,力排阻力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实现战后日本军事安全政策的重大突破。他的这些做法,也引发日本国内对其政治手法的批评。安倍任内,首相官邸一手遮天,官僚系统众声诺诺,“森友学园”“加计学园”“赏樱会”等政商丑闻影响犹存。
  在日本国内追思安倍功绩的氛围中,安倍俨然被捧上了“神坛”。主流舆论众口一词,认为安倍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行动力,树立了日本宪政史上最长政权,提振了日本经济活力,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但这依然无法掩盖许多日本民众对安倍的反感。在“反安倍”群体看来,安倍强权政治党同伐异,破坏民主,其经济政策加重了日本的沉疴积弊,安保政策正把国家重新推向战争边缘。盖棺未必就能定论,“安倍时代”对于日本国家发展走向的影响,也许很多年后才能看得清楚。
  暗流涌动——日本的困境与躁动
  剖析安倍的思想源流,对于我们认知今天的日本、展望日本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安倍的家乡山口县是明治维新豪杰辈出之地,在日本近代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孕育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安倍素以自己是出自山口县的第8个首相而自豪,始终胸怀效仿明治前辈在“国难”之际力挽狂澜的政治使命感。强烈的大国志向和危机意识,贯穿了安倍政治生涯的始终。
  有分析人士撰文称,安倍是一个“国家统制主义者(statist)”,他坚信日本置身于大国激烈竞争的时代,政治家的使命是要在危险的世界中保护日本的安全和繁荣。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向民众灌输“修宪强军”思想,宣传要摆脱“战败国”地位,打造“强大日本”,恢复“国家自立与自尊”,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民众的共鸣。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历了长期发展停滞。安倍二度执政之前,日本刚刚经历了“3·11”大地震,社会上弥漫着悲观迷惘的气氛。2012年底,安倍以“还你一个强大日本”的气场卷土重来,内外政策积极进取,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日本社会的精气神。但从结果上看,安倍并未能阻止日本国力下滑的大趋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21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9374万亿美元,由于日元大幅贬值,该数值较安倍执政前的2012年萎缩了21%。而日本总人口已经连续11年下降,贯穿了整个安倍任期。回头看,10年“安倍时代”落幕,日本的国家面貌并没有焕然一新,对日本的评价只是从“失去的20年”变成了“失去的30年”。
  通过盘点安倍的“政治遗产”,不难窥见“日本病”的现状和未来。
  一是保守政治蒙眼狂奔。安倍以一己之力,奠定了保守政治在日本国内的主导地位。他的“正常国家论”“政治军事大国梦”等保守理念深刻浸染了日本的政治思潮和战略思维,也塑造了一代日本人的国家意识和对外观念。其结果是日本政坛自民党一党独大,保守政党一统天下,传统的中左力量式微,曾经与自民党分庭抗礼的社会党(现“社民党”)几近消亡。失去了左右政见碰撞竞争后,日本政治思潮趋于极化,以“网络右翼”为代表的民粹排外势力甚嚣尘上。社会上主张“强军备战”的对外示强论调日盛,和平主义的反战思潮衰微。
  安倍身后,自民党内派系斗争暗流涌动,权力格局面临重组。安倍领导的党内最大派阀“清和会”群龙无首,缺乏众望所归的继任人选。为了避免走向分裂,7名派内“长老”组建了临时的“集体领导体制”。失去“精神领袖”后,日本政界右翼势力短期内四顾茫然,但这并不会削弱其深层次影响。由一批政客、学者、评论家和媒体组成的日本右翼圈子,具备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和舆论煽动力,势必借机渲染悲情,博取同情支持,趁势扩大影响。日本的总体右倾保守化进程不会停下脚步。
  二是“低欲望社会”压抑闭塞。在稳定祥和的表象之下,日本社会暗流涌动。日本“少子老龄化”不断演进,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逼近总人口的30%,综合出生率只有1.34。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国家暮气沉沉。无论是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还是最近畅销的《东京贫困女子》,都反映了日本社会压抑困顿的现实。
  一个缺乏活力生机的社会,往往也更容易滋生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据警方初步调查,刺杀安倍的凶手山上彻也供述其作案动机源于对宗教团体“统一教”的怨恨,这不仅揭开了日本政教勾连关系的冰山一角,也暴露出所谓“新兴宗教”对日本社会的侵蚀,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在齐声谴责极端暴行之余,日本舆论中也出现了对凶手家庭悲剧的同情声音。
  三是“安倍经济学”强弩之末。主打超级量宽的“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一定提振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结构性困局,并且产生了贫富分化等一系列副作用。极端凶杀事件的发生,背后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根源。
  日本债台高筑,已发行国债等公共债务的GDP占比超过250%,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高居榜首,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今年以来,随着美国进入加息缩表周期,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纷纷开始收紧,日本为了托底景气不得不维持零利率量宽政策,日美息差扩大导致日元急剧贬值,宏观政策日益面临进退维谷的窘境。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际水平的重要指标,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还不到0.5%。在经历了“失去的30年”的漫长隧道尽头,日本经济依然看不到重振的曙光。
  四是“战略性外交”剑走偏锋。在第二个任期,安倍打着“俯瞰地球仪”的“战略性外交”旗号,出访了80多国,行程达到158万公里。在热闹风光的表象下,日本外交的诸多“悬案”未解。安倍任内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达到27次,建立了热络的个人关系,却未能换来“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问题的推进。
  安倍的政治资本来自于“小泉时代”处理“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他执政后集国内期待于一身,却未能换来该问题的任何进展。他一手推出的“印太战略”被美国所接受,却沦为一个服务美国对华战略、猛刷日本存在感的地缘竞争工具。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思维主导下,日本外交政策取向愈发僵化,“朋党政治”色彩浓厚,助长了日本国内“亲美反华厌韩”思潮。其结果是日本被牢牢绑定在了“美国战车”之上,与周边邻国关系持续紧张,严重制约了日本自身的战略回旋空间。
  “黄金三年”?——岸田的荆棘前路
  安倍遇刺两天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领导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岸田声称,当前日本面临物价上涨、外部安全环境恶化,新冠肺炎疫情第七波冲击等“战后最大级别的难局”。他誓言将继承安倍“遗志”,迎难而上。
  日本国内普遍认为,赢得参院选举并且失去安倍的牵制后,岸田在党内有望进一步站稳脚跟,并趁势扩大本派力量,巩固执政基础,同时内外政策的自由度也会有所提升。未来三年,只要不提前解散众议院,日本国内再无重大国政选举,岸田有望迎来长期稳定执政的“黄金三年”。
  无论是从政治谱系还是从个人风格看,岸田与安倍都非同路。作为自民党内鸽派“宏池会”的传人,岸田的政治底色依然是保守阵营,但经济、外交和安保政策思想与安倍存在明显区别。这就决定了岸田既会沿袭“安倍路线”,又要彰显“岸田特色”。
  “安倍时代”经济上主打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外交上以“印太”为抓手推动大国外交,军事安全上力推“修宪强军”,这一路线在自民党内有高度共识,也有一定社会民意基础,但其政策利弊也存在很大争议。目前看来,岸田仍会继承“安倍路线”的总体方向,但同时也会着力矫枉纠偏,争取务实成果,为实现长期执政积累政绩。
  经济上,岸田试图通过“新资本主义”构想来纠正“安倍经济学”弊端,并提出“经济安保战略”来维系日本在高端产业和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外交上,岸田仍会以所谓“印太”合作为抓手来推进全方位外交,同时也会卖力推介“岸田和平愿景”,利用明年在广岛举行七国集团峰会之机,兜售其“无核世界”理念。
  安全上,岸田内阁将修订出台“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文件,为扩大防卫预算,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等防卫安全政策调整创造条件。
  在外界广泛关注的修宪议题上,虽然修宪势力已经掌控国会2/3以上议席,跨过了发起修宪动议的门槛,但鉴于围绕具体修宪内容仍存争议,政策优先度不高,岸田仍会慎重权衡利弊,恐怕难以贸然强推。
  “安倍时代”骤然落幕,日本又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日本国力底蕴犹在,困局难破。安倍遇刺给沉闷的日本社会投下了巨大涟漪,是激发新一轮的变革动能,还是风平浪静后一切如旧,继续走向下一个“失去的10年”?如果“岸田政治”不能改变僵化的战略思维,很难期待其会给日本带来根本性变化,其各种张罗亦难以扭转日本国力下滑的发展大趋势。未来即便摆脱了“战后束缚”,成为“正常国家”,日本也终将褪去大国光环,泯然众人矣。
  (项昊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原文载《环球杂志》2022年7月26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4807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