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必将为中非互利共赢合作和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全新机遇。
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激发中非经贸合作新活力。单边开放是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一贯政策,是指无论对方是否对自己开放,中国都单方面、主动地向对方开放和给惠。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目前全球46个经济体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3个分布在非洲。作为最不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单边开放的受惠方。关税待遇方面,中国对27个非洲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待遇;市场准入方面,中国为11个非洲国家的16种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得益于中国单边开放和给惠,非洲输华农产品金额连续7年增长,中国2023年自非洲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分别同比增长130%、32%、14%和7%。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强调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是中国以自身新发展为非洲等最不发达地区提供发展新机遇的生动体现。随着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的实施,中非贸易便利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持续拓宽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扩大非洲输华产品品类和规模,帮助非洲改变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同时激发中非经贸合作新活力,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多元化发展,更好实现中非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和成果共享,助推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开创中非投资合作新局面。对外投资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非投资合作是中非务实合作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400亿美元,在非洲设立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能矿资源、制造业等各领域,为非洲国家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随着赴非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对非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对非投资机制建设也在同步跟进。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同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同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有效提升中国对非投资便利化水平。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对对外投资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鼓励和支持,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投资非洲市场的信心、扩大对非投资规模。对外投资促进和保护方面,中国将持续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数字化,推广应用对外投资电子证照,优化商务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中非双边投资协定作用,降低投资壁垒,破解企业对非投资面临的政策、标准、制度瓶颈,推动中非投资领域政策“软联通”。对外投资管理和服务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健全“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丰富对非投资国别指南,为企业投资非洲提供政策指引;推动法律服务、安保服务、物流服务协同“走出去”,消除企业投资非洲的顾虑和担忧。相信随着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非投资将进一步量质齐升,推动中国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非洲工业化水平,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助力中非“一带一路”合作迈入新阶段。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随着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非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经过十余年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非洲发展搭建了高效平台、拓展了广阔空间,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创造了新的机遇。当前,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实现中非共同发展、深化双方关系和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提出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这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传统优势领域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双方将深入推进“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加强科技发展经验与成果共享;加大在光伏电站、水电站、风电场等绿色能源和绿色基建领域合作,助力非洲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拓展中非“丝路电商”合作,深入挖掘中非数字经济潜力,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历史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非开展务实合作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新一届峰会,这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相信中非领导人将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为中非合作描绘新蓝图,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启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晓宇,原文载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2024年8月30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4807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336